担任女主角兼制片的作品,连续3周登票房龙头,且先前美加票房破4亿美元、国际票房越5亿美元门坎的速度,比《哈利波特》系列影片还要快。
据悉,现代票房史中,在不计算通货膨胀情况下,仅53部片跻身「10亿美元俱乐部」行列,当中虽有几部作品有女导演身影,但都与男导演双挂名,包括《冰雪奇缘》(Frozen)和《冰雪奇缘2》(Frozen II)的珍妮弗李(Jennifer Lee)和克里斯巴克(Chris Buck);以及《惊奇队长》(Captain Marvel)的安娜波顿(Anna Boden)和雷恩弗来克(Ryan Fleck)。唯有《芭比》是由格蕾塔·葛韦格自己一人扛下指导全片的责任,成为首位票房破10亿美元的单挂名女性导演。
除此之外,格蕾塔·葛韦格的《芭比》也打破派蒂珍金斯(Patty Jenkins)以《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写下的全球8亿2180万美元纪录,成为女导演独掌大局的作品中,票房最高的一部片。
全国公共电台(NPR)报导写道,最难能可贵的是,《芭比》是10亿美元俱乐部清单53部片中,第9部以女性角色当主人翁的电影,而且这9部还得把《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Finding Dory)的母鱼多莉也算进去。
其他以女性角色为主人翁的10亿美元俱乐部卖座片还包括:《冰雪奇缘》、《冰雪奇缘2》、真人版《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STAR WARS:最后的绝地武士》(Star Wars: The Last Jedi)、《惊奇队长》、《铁达尼号》(Titanic)和《魔境梦游》(Alice in Wonderland)。
事实上,以女性/女孩为中心的电影,仅占10亿美元俱乐部强片的18%,且近半是为孩子们打造的动画角色。
另据多媒体娱乐新闻《好莱坞报导》(The Hollywood Reporter)的资深电影编辑基根(Rebecca Keegan)在播客节目The Town近期其中一集表示,这「反映出好莱坞选择把最多的预算、最大的营销支出用到了哪里…把这些片的执导、编剧和演出机会都给了谁」。她说:「因此,很难说他们这么做是反映市场力量,还是反映出好莱坞数十年来的文化。」
女权主义电影《芭比》竟在中国成票房黑马
有意思的是,同在周一,《纽约时报》由王月眉与SIYI ZHAO联合撰写的文章分析《芭比》为何在中国成为潜在爆款电影。
文章开头直言,有充分理由认为,电影《芭比》电影在中国可能很难找到观众。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而中国电影观众对好莱坞电影的兴趣和政府对好莱坞电影的认可正在下降。这部电影被广泛描述为女权主义电影,而中国的女性权利和政治代表正在倒退。
然而这部电影不仅在中国上映,还成了票房黑马,这恰恰是因为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风貌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性质。
文章写道,36岁的米娜·李(音)最近在几位女性朋友的推荐下,独自在北京观看了一场放映,“国内不太多女性,或有点偏独立自主的这种,有点女权主义的那种感觉”,她说。“觉得值得一看。”
尽管这部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的电影在中国的上映场次有限,首映当天仅占放映场次的2.4%,但《芭比》迅速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广泛讨论的话题,甚至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榜首。该片在电影评分网站豆瓣上的评分为8.3,高于目前正在上映的任何一部真人电影。影院竞相增加放映场次,第一周的放映场次几乎翻了两番。
文章指出,在中国的热映程度虽远远不及美国——在美国,一些影院连供应零食都赶不上了——但在中国的一些圈子里,《芭比》也掀起了一股小热潮,影迷们纷纷晒出身着粉红色服装的照片,或者炫耀闪亮的纪念票。截至上周三,这部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为2800万美元——低于新《碟中谍》(Mission Impossible),但高于最新的《夺宝奇兵》(Indiana Jones)。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票房整体上一直在下降中,部分原因是中国对每年引进外国电影的数量进行了严格控制。
文章援引北京大学生米娅·谭(音译)和两个朋友一起去看了《芭比》,她穿着一身盛装,包括桃红色的裙子和粉红色的上衣。在一场戏里,肯意识到身为男性也是自己的特权,她开玩笑说,这些角色的话有点像她们专业的同学。
“我自己个人觉得这样的电影非常好”,米娅·谭说。“就是直白的台词和夸张的剧情把客观现实直接告诉观众,说真的,我觉得这样才能让女性明白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或者困境中,以及让男性明白,他们作为男的已经吃了太多红利了。”
文章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说,《芭比》引发的关于女性赋权的讨论是中国女权主义者难得的高光时刻。近年来,当局逮捕了女权主义活动人士,敦促女性接受传统的性别角色,驳回了备受瞩目的性骚扰诉讼。中国官媒声称,女权主义是西方削弱中国阴谋的一部分。一些中国社交媒体评论还贬低《芭比》煽动性别冲突,有观众分享了男性中途退场的故事。
与此同时,中国公众对女性权利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尽管有审查制度,网上关于暴力侵害女性等话题的讨论还是如火如荼。虽然近年来中国的许多卖座电影都是夸夸其谈的战争片或动作片,但一些由女性导演、以复杂的家庭关系为主题的电影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研究教授谭佳表示说,事实证明,中国政府最关心的是阻止女权主义者组织和集会,而不是阻止有关性别平等的讨论。
文章续称,甚至一些中国官方媒体也对电影的主题给予了谨慎的赞扬。一家媒体说,《芭比》“鼓励人们思考女性的地位和形象”。还有一家媒体引述一位影评人的话说,性别话题引发分歧是正常的,但《芭比》实际上是关于男性或女性被过分优待的危险。
中国网上对《芭比》的一些热度最高和最尖锐的评论来自女性,她们说芭比做得还不够,这表明中国女性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些人说,她们希望西方电影能比中国电影更深刻地揭示女性权利问题,但却发现该片仍在推崇传统的审美标准,或者对肯过于关注。还有人表示,她们觉得有必要给这部电影更高的评分,因为她们觉得男性会给它打低分。
27岁的深圳科技行业人士维姬·陈(音译)对纽时说,她认为中国关于女权主义的主流对话仍处于早期阶段,关注的是男女之间的表面差异,而不是结构性问题。她在一次采访中说,这部电影对父权制的批判说到底是温和的,这可能就是这部电影在中国获得如此广泛认可的原因。
最近,在北京的《芭比》放映现场,对女权主义及其影响的谨慎态度很明显,一些观众——有男有女——告诉记者,他们认为这部电影是在宣传平等权利,而不是女权。在中国,反对女权主义的人士指责该片是在让女性凌驾于男性之上。
文章还注意到,《芭比》的中文字幕将“feminism”翻译成“女性主义”,而不是“女权主义”。虽然二者都是“feminism”的常见译法,但后者被认为更具政治色彩。
文末又援引来自江苏的大学生王鹏飞(音译)也指出了这一区别。他非常喜欢《芭比》,想带母亲去看,觉得她会欣赏影片高潮部分关于强加给女性的双重标准的那段话。
但王鹏飞也表示,他对他所称的极端女权主义言论感到震惊——女性宣称她们不需要男性。他说,他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没有像其他一些电影那样走得太远。“咱们中国的女性真正需要独立起来”,他解释说,“不是靠这种电影的噱头。”
来源:RFI